科普进地铁 络绎城市的常识脉动再启航
在等候列车进站的过程中,仰仰头,就能学到各种科学常识,这样的碎片化科普在郑州成为“景色”。
科学技术新知的活动讲堂、都市生活的才智补给站……迈入2025年,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与郑州地铁电视的科普协作再度晋级。由两边联合打造的“地铁科普方案2.0”科普矩阵完成跨越式扩容,掩盖网络由原5条线号线织造的轨迹交通网化身为科学传达的神经头绪,让常识脉动与城市心跳同频共振。
此次晋级后的科普内容将完成全天候、高密度掩盖。在10条线路的每列地铁车厢内,每日循环播映12次科普短视频,每次15秒,从量子计算到基因修改,从碳中和到人工智能,200余个前沿课题轮流上台。全年科普视频总播映量将打破40000次。相当于每天有超百万人次乘客与科学常识“同车而行”,让通勤韶光转化为常识获取的黄金窗口。
依托地铁日均数百万人次的客流优势,项目构建起精准传达模型。经过热力求剖析乘客驻留时长,优化内容投进战略;经过作用追寻,评价科学信息留存率;经过行为干涉,推进科学常识转化为实际行动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现,选用“碎片化触摸+系统化吸收”形式后,科学信息留存率显着提高,部分科普内容乃至直接影响了乘客的日常行为,展现出科学传达的深远价值。
在5号线站台,一段《吸烟的损害》短片正引发乘客驻足观看。画面中“每吸一支烟,寿数将削减11分钟”的夺目数据,将笼统损害转化为触目惊心的视觉言语。据统计,该方案单日最高触达量为150万人次,估计全年科普受众将打破3亿人次。
未来,郑州地铁科普生态还将经过扫码延伸学习、主题专列联动等方法,将15秒短视频扩展为可继续的常识系统,继续打造城市科普的“强磁场”,让疾驰的车轮带动科学素养的提高速度,为现代都市注入汹涌的常识脉动。
此时,在犬牙交错的地铁网络里,科学之光与人间烟火交错升腾——它或许是通勤族手机里保藏的一段科普视频,是孩子笔尖描画的科学愿望,更是整座城市向未来奔涌的才智心跳。